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举行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9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20余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负责人作了协商交流。现将部分发言摘录整理如下。
精心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
蒋建国
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意义重大。建议:
一是从祖国大好河山中提炼。从南海三沙群岛到北疆漠河之城,从东海钓鱼列岛到西部戈壁大漠,泰山、昆仑、长江、黄河、秦岭、珠峰等高山大川,都能引发中国人的家园之恋、爱国之情。
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诗经、楚辞……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众多伟大建设工程,特别是车同轨、书同文等大一统成功实践,凝结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认同。
三是从革命文化红色记忆中提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一系列伟大斗争中产生的革命圣地和形成的精神谱系,展现和标注出中华文化新的高度。
四是从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中提炼。新中国创造的各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和现代标识。
五是从伟大杰出人物中提炼。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伟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大批革命烈士、先进模范、时代楷模和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引领共产主义新风尚。这些伟大杰出人物,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
六是从文明生活习俗中提炼。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和新民俗新风尚中,进一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与此同时,积极用好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严格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以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
推动学校教育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
阿拉坦仓
一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目前在有针对性地推进引导东中部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相互扩大招生规模上,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规划。二是学校教育需要遵循规律,分层分类施教,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学生特点,合理确定教育的目标任务。三是高校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阐释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建议:
一、加紧完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考核评价制度,把相关工作效果作为学校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察、业绩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尽快出台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统筹协调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布局“省部共建”2.0时,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共建。
二、加大东中部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相互扩大招生规模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尤其要推动东中部高等学校扩大在民族地区招生比例,加大东中部高等学校与民族地区高校间的协作和定点帮扶,重点提升西部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加快推进引导高校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聚焦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积极构建多学科互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体系。鼓励各地高校生动展现当地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为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提供历史滋养。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陈旗
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民族团结典型的选树上,不同程度存在典型和事迹不够丰富、时代性不强、深入挖掘内涵不足等问题;宣传方式单调,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手段不够;收视率高、评价好的视频影像文化作品欠缺。由此建议:
一、整合国家层面相关力量,指导帮助各地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文化遗存,广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推出一系列新的故事,在讲述中着力体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提高工作延续性,增强时代色彩。
二、短视频传播方式深受欢迎,应探索完善激发群众主体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全链条激励政策和工作机制,重视新媒体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特殊作用。在内容制作上,应接地气、贴近生活、走进百姓。
三、大力扶持优秀歌曲和电影文化创作,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有时代色彩的精品力作。应指导相关制作单位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历史、故事等深植融入艺术作品中,使之更容易被现代消费群体接受。各地的地域风格、人文特点、历史沿革等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在制作大型宣传片、纪录片和高质量影视片中,努力突出深厚历史感、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更多经典作品。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会主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原副厅长)
国家民委副主任 赵勇
国家民委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推动制定实施了鼓励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等政策;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决反对和纠正歧视性做法,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创新抓手载体,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家民委将进一步改进工作,往深里实里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务求取得更大实效。
在加强政策引导方面,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指导意见,推动制定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完善鼓励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揽子政策法规,推动“三项计划”深入实施,抓好一批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项目。
在推动文化互嵌方面,推动内容上互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于各民族文化形态中;推动形式上互嵌,用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共同表现在同一个节目、舞台和同一个活动之中;推动资源上互嵌,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整合共享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机制上互嵌,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在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的基础上,做深做实干部教育,编印干部读本,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核心课程;做深做实学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考评体系;做深做实社会教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开展入心入脑的宣传教育;做深做实民族外宣,面向港澳台和国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发挥好红色文化作用
严庆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华特色的先进文化,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如何为理想、为人民奋斗牺牲,最能阐释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由何而来,是具有各民族共同性的文化。从政策层面看,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已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
一、发挥好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效能。顺应民众旅游需求,统筹部署、精细化研究如何开发、使用好这些资源,着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对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研究,提升利用认知规律激发情感的效能,通过场馆、纪念日、文艺作品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身份标识。
二、精细开发、科学利用数字技术。技术手段为开展网上红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提供了载体,应积极关注、研究,鼓励相关纪念馆在社会服务中提供远程教育资源。
三、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固边兴边富民作用。深入研究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发挥红色文化作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挖掘、宣传边疆各族人民坚守国门、国防、国土意识的事迹,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和素材,发挥引领、示范、教育效应。
(发言人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做好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熊远明
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涉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类文化资源与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内容不够系统、服务效能不够显著等问题。建议:
一、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的权威解读,帮助基层解疑释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基层单位和工作者更加准确理解和执行政策,积极主动做好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二、组织工作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强专题资源建设,有针对性地策划举办专题服务活动。讲好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重在讲好各民族人民共御外侮、共建祖国、共创未来的“三共故事”。各民族的现当代历史和优秀现当代文化,体现出在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身份上的共性价值,应充分重视。
三、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安排专项经费,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有效促进资源的协调配置与整合共享。
(发言人系国家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