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logo(1).png
您当前位置: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8位代表的发言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09-29

9月1日至6日,由国家民委组织的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北京、河北参观学习。参观团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奋斗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参观学习过程中,8位成员代表分享了带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带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头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带头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心得体会。


以赤子之心传承爱国守边精神


□ 巴桑卓嘎


我来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是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我的阿妈卓嘎和姨妈央宗在外公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国土。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的阿妈和姨妈回信,勉励我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的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出席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整个西藏都沸腾了。总书记对西藏各族儿女的关心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倍增信心。


我的家乡曾被称作“三人乡”。记得小时候,村里只有三四户人,阿妈赶着牦牛翻越大山去买菜,一去就是四五天。那时,我要走上两三天,才能到隔壁乡的小学寄宿读书。村民们陆续迁走,最后只剩我们一家。


进入新时代,玉麦日新月异,已有67户253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感恩奋进。乡亲们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广。四季保通的曲玉公路建成通车,让玉麦的小路变成了环状三条街,乡亲们开上小汽车、跑起大货车,生活实现了从“与世隔绝”到“现代开放”的千年跨越。


玉麦建成边境小康示范乡,实现了从油灯到电灯、水桶到自来水、小木屋到小洋楼的喜人变化。教学楼挺立,5G信号全覆盖,卫生院方便就医,大棚供应新鲜蔬菜。玉麦还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玉麦,村民们开起了旅馆餐馆,大家伙发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不明白,玉麦这么艰苦,为什么我们还守护这里?后来阿妈给了我答案,因为“心中是党,身后是国”。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长期驻扎,我们共同建设玉麦,共同守护边境。


如今的玉麦,大家生活富足、边境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大家更加坚信,跟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作为新时代守边人,我一定以外公和阿妈、姨妈为榜样,团结带动更多牧民群众,看好守好祖国的边疆领土。

守护历史丰碑 构筑精神家园


□ 孙继新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承德博物馆考察,一幅展现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示意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感慨:“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参观完展览,总书记还特别提出:“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作为文博工作者,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好历史研究。近年来,我们组织专家对3.3万件院藏文物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讲好各民族在承德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守护家园的历史。“多伦会盟”“六世班禅觐见”“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和器物,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打造“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通过精心组合文物和复原场景,让观众“走”进历史现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青少年是关键群体。我们有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小讲解员。孩子们通过参加“石榴籽一家亲”研学课程培训,不仅能熟练讲解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还能用童真语言分享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讲解土尔扈特东归时动情地说:“就像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妈妈!”这种从孩子心底流淌出的认同感最有力量。我们还组织“冀疆少年手拉手”“香港青少年交流团”走进博物院等活动,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路径要拓展。我们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引入苏绣等非遗和精品展览,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多彩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则推动“山庄瑰宝 梵宇藏珍”全国巡展,把承德多民族融合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年,承德市获批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我们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深化博物馆在“铸牢”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讲好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二是重点拓展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办好“小讲解员”培养、“冀疆少年手拉手”等项目。

引领各族群众做新时代的“库尔班”


□ 阿依努尔汗·艾沙


我来自库尔班大叔的家乡——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村,现任村委会副主任。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吐鲁木的长女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勉励我们“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援疆省份大力支持下,发扬“三热爱”精神,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乡。现在,县里有了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乡亲们住进了安居房,喝上了自来水,村卫生室定期有北京来的医生坐诊,学校建起了VR教室,村民大都能用普通话交流。


依托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村党支部成立“三热爱”精神宣传小分队,79岁的老党员买吐送·卡斯木,给参观者讲述毛主席给库尔班大叔赠送十米条绒布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给乡亲们回信的故事和自治区成立70年来沧桑巨变的故事,让大家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


村里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春节、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组织“你到我家吃月饼、我到你家吃馓子”“我与亲戚游于田”等活动;开展“天津·和田交流季——大手牵小手·千里认亲话家常”活动。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年来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76万余人次,今年上半年突破10万人次。我们还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总结“六步调解法”,打造“库尔班大叔”金牌调解室,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些年,村里建成了葡萄文化长廊、800亩观光水稻田、库尔班·吐鲁木文旅产业园和“中华元素一条街”,还有20余个非遗项目形成了特色文创产业。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集体收入达7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2.7万元,口袋一天比一天鼓,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这些成绩,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得益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伟大实践,得益于各族群众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今后,我将引导大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好家乡,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和田大地常开长盛。

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 勿日汗


我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名记者,在工作中,我总是告诫自己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作为记者,在民族新闻报道中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担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同胞,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宣传出去,把民族地区鲜活的故事报道好。


和各族群众交流越多,我越是深刻感受到:新闻报道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增进共同性的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缩影,有大量鲜活的素材可以挖掘。我们要把握“铸牢”主线,传递出最有价值和最具启发性的内容。比如,我们反复宣传“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佳话,通过不同形式的阐释,让这段历史穿越时空,持续不断传递感动和温暖。


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主要采用了两个办法。


一是找好切口,换个角度。人们常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我们从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事实、共建共享的奋斗历程中寻找有吸引力的内容。比如,我们从内蒙古地名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印记,用小切口打开中华民族“三交”的历史。又如,对于草原上古老的艺术形式呼麦,则从“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这一角度进行讲述。我们还将近百年前美国记者斯诺在内蒙古记录的景象与今日外国人眼中的内蒙古进行对比,用事实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


二是贴近群众,精准投送。新媒体时代,运用好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会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内蒙古人爱喝奶茶,但少有人从“三交”的角度讲奶茶。我们用短视频讲奶茶里的茶叶来自南方、奶来自草原,茶和奶的融合过程就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网民们纷纷留言点赞。


这些年来,通过我们的报道,各族群众对“铸牢”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更加明白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后,我将继续通过新闻报道,真实展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一如既往地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记录者、宣讲者和践行者。

互嵌融居齐发展 籽籽同心共繁荣


□ 马洪青


我来自“拉面之乡”青海省化隆县,是派驻广东省广州市民族宗教局的一名挂职干部,还是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道宝汉社区的一名干部。


在广州,像我一样来自西部地区的各民族同胞有很多,大多经营拉面等西北特色美食。大家靠着一把面团、一口汤锅在广州扎根,不少人买了房、落了户。


刚到广州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很适应,大家空有拉面手艺,却不知道怎么开店铺,担心融入不了这座大城市。很快,大家得到了一系列帮助:街道和社区人员主动帮忙找铺面;各部门工作人员耐心指导办理证件,跑一趟就能办成;开店过程中遇到矛盾纠纷,社区“石榴籽工作室”马上介入协调,几句话就把疙瘩解开……在广州,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只要肯干,面条也能变“金条”。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生活得更融洽、更舒心,街道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社区组织大家围坐一堂,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同过一个节。更暖心的是,民政、教育、民族、司法等部门根据各族同胞的实际需求,提供入户申请、子女入学、职业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寒暑假期间,足球友谊赛、折纸插花、研学夏令营等“小候鸟”活动,既解决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又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人多了,更要凝心聚力。我们就地成立化隆县驻广州市流动人员党支部,以支部为纽带,持续加强对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谁家闹矛盾了,支部书记去协调;谁家需要帮忙了,党员带头冲……大家在互动中密切了联系,也增进了情谊。


大家赚了钱、生活稳定了,也不忘反哺社区。例如,烤馕店老板马小龙主动为社区旧楼修了楼梯扶手,老人们自发给马老板送来锦旗;天冷的时候,羊杂汤店老板丁利亲手制作热乎乎的羊杂汤,送到社区环卫工人手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在广州工作生活了15年,我深深感受到,广州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服务好各族群众,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传播者,与兄弟姐妹们守望相助,共创美好生活。

发挥民营企业促“三交”的生力军作用


□ 林策荣


我是福建省泉州市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2018年以来,企业响应党中央号召和省委倡议,累计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员工21批次、1300多人,其中,135对员工在公司结为夫妻,生育子女47人,成为了“新福建人”。在公司,员工喊我“林爸爸”,他们的孩子亲切地叫我“林爷爷”。我深知,这些称呼的背后是一份超越血缘的感情。


如何让这些新疆籍员工在公司感受家的温暖?如何让福建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我认为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留下来、融进来、发展好起来”。


“留下来”,就得让他们睡得好、吃得惯、聊得来。新疆籍员工刚到福建时,常常“睡不好、吃不惯、讲不通”。针对“睡不好”问题,我们施行“两班制”,适当调整新疆籍员工上班时间。这样一来,员工精神头更足了,工作效率自然就高了。针对“吃不惯”问题,我们投入40多万元改建餐厅,聘请新疆厨师,让员工吃到家乡味道。针对“讲不通”问题,我们聘请语文教师每天开展1小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现在95%以上的员工都能够用国家通用语言顺畅沟通。


“融进来”,就得让他们手里有技能、干事有舞台、收入有保障。在技能培训上,公司根据新疆籍员工的特点和意愿安排工作,建立新老员工、本地与外来员工“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各族员工通过师徒关系提升能力、结下情谊。在薪资待遇上,实行“同工同酬”,设置多重奖励,员工收入逐年上涨。在晋升机制上,选拔各族优秀员工担任中层管理岗位,定期评选“优秀员工”“民族团结标兵”。闲暇时间,我还经常和员工分享创业经历,讲述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


“发展好起来”,就得让他们遇事有人管、生活有盼头、内心有归属。员工在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公司会尽力帮他们渡过难关。公司还成立了“民族之家”服务管理站,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让员工遇到矛盾纠纷有人管。我们每年组织员工外出旅游,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了美满姻缘,在这里安家落户。


我将矢志不渝地“维护好、服务好、照顾好”各族员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互嵌共融中建设和美家园


□ 王晓龙


我是西安市雁塔区电视塔社区党委书记。电视塔社区现有2800余户,常住居民1.8万余人,是一个汉、维吾尔、回、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2016年,为帮助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让各族居民更好地“融”在一起,社区打造了“同心驿站”工作平台。


2022年冬天,驿站来了一位愁容满面的维吾尔族居民热汗古丽。她们一家刚到西安务工,孩子生病急需就医,但他们的医保关系在外地,又因语言不通、流程不熟,急得直掉眼泪。为人父母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向她详细讲解相关政策,并协助她准备材料,办理手续。那年冬天特别冷,但看到孩子顺利就医并报销后她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为此,我们建立“结亲干部”模式,精准收集和把握各族群众关心的“天大的小事”,像关心自家亲戚一样去走动、去帮忙。


协调娃娃上学,是社区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事。2024年开学季,驿站接待了来自甘肃临夏的马大哥一家。他们最忧心的是两个孩子转学问题。我和驿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教育部门和辖区对口小学,不到一周时间,两个孩子顺利入学。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当好政策的“翻译官”,努力把政策精准送到家、把服务温暖做到位。


驿站要发挥作用,关键要搭建好促“三交”的舞台。一次社区组织文化活动,午饭时大家一起准备陕西臊子面和新疆拉条子,汉族阿姨、维吾尔族大叔挽起袖子齐上阵。大叔笑着说:“这碗面,吃出了老家的味道,再来一碗!”阿姨则感慨:“原来拉条子这么讲究,我也要做给家人尝尝!”


看着那热气腾腾、笑语盈盈的场景,我想这不就是一碗饱含生活气息、承载共同情感的“团结面”吗?于是,“同吃一碗团结面”活动就这样从朴素的社区生活中“长”了出来。现在,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成为社区文化活动“金招牌”。大家在碗筷碰撞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理解。


这些年从事社区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促进各民族互嵌共融,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关键在服务。在为群众办好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小家”和“大国”实现了连接互动。也正是这些“小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让各族群众如颗颗石榴籽般紧紧相拥。

同心同德跟党走 感恩奋进兴边疆


□ 岩克姆


我来自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拉勐的后代。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想到1950年国庆前夕,我们的先辈一行43人,跋山涉水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回到家乡后,先辈举行剽牛盟誓仪式,立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70多年来,一心向党、团结奋斗,已成为普洱各族人民最鲜明的品格和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普洱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我们家乡交通闭塞、出行不畅,今天中老铁路、景迈机场修到了家门口;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土砖房,今天住上了水泥房、小楼房;过去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生活富足,教育医疗养老样样有保障,普洱茶、咖啡、牛油果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倍多。普洱各族干部群众打心底里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说“太阳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会有,习近平总书记看不到的地方不会有”。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我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为主线,以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牵引,普洱44个边境村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立足新起点,普洱各族儿女将继续铭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世代坚守民族团结誓言,自觉当好“铸牢”的积极宣传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捍卫者。


2025年元旦,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4周年之际,盟誓代表后代发起,普洱各族群众共同立下了新时代普洱民族团结誓言:我们各民族的代表,永远牢记嘱托、一心向党、感恩奋进、爱国奉献,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誓为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网站主办单位:天津市医疗保障局
联系方式:天津市南开区咸阳路81号 022-83572211
网站标识码:1200000086
津ICP备2021007528号-8
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 9.0 以上版本Web浏览本站